公司属于酿酒行业。12月14日,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公司大股东五粮液集团公司计划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票,拟增持金额为4-8亿;
此外,12月18日,五粮液在宜宾召开第二十七届12·18共商共建共享大会。
针对以上事件,本周,我们精选了国信证券、群益证券两家机构的分析师所出具的研报。
1) 五粮液集团公司历史首次增持,充分彰显国资委经营信心。1218经销商大会前夕,控股股东历史首次出手增持股票,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行业调整底部充分提振管理层、经销商信心,为公司未来改革保驾护航。五粮液作为宜宾市重要利税贡献,本次增持亦能体现地方政府坚定的经营信心。横向对比看,2022年11月茅台集团增持后,贵州茅台和白酒行业均有一定涨幅,积极看好本次产业托底后示范效应。
2) 普五量价平衡或有“新解法”,积极看好24年减量破局。根据财联社资讯,1218经销商大会临近,五粮液或对普五2024年计划量减量20%,缓解普五批价压力,从根本上扭转“量增-价减”的负反馈循环。后续,不排除公司春节后提高普五开票价,有序引导普五价格向上预期。我们认为五粮液作为千元价位带超级大单品,在礼品市场、商务宴请等场景具备较强的刚性需求。2024年,随着宏观政策加力提效不断显现,五粮液作为顺周期性品种有望显著受益。
1) 夯实发展基础,全年目标有望圆满达成。2023年行业结构分化进一步加速,集中度持续提升,公司通过产品、品牌、创新、治理等四方面努力,实现高质量稳健发展。渠道上,五粮液实现2.4万余人次消费人群覆盖,传统渠道年内新开发经销商110家,新增核心终端2.6万家,浓香酒经销商实现两位数增长,空白市场加速填补;团购渠道方面,五粮液走进5000家企业与组织,此外,抖快等新兴渠道实现加速拓展。依托不懈努力,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12%和14%。
2) 打好攻坚战,实现品牌价值升级。2024年,面对行业深度调整和竞争加剧的局面,公司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计划打好五大攻坚战,即“形象提升攻坚战、份额提升攻坚战、市场拓展攻坚战、提质增效攻坚战、盈利提升攻坚战”,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实现五粮液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3) 优化量价结构,提升渠道盈利。针对量价关系,公司表示将择机适度调整第八代五粮液出厂价,优化产品、渠道、市场等多重结构,适当减少并固化第八代普五传统渠道计划投放量,优化的计划量将投向非标产品、直销及国际市场(此前市场消息称新年度合同经销商计划内缩量20%)。此外,2024年公司将全力推动渠道利润提升,并在常规考核奖励之外,给予经销商2%-3%营销过程奖励,以帮助经销商加强市场建设、应对竞争形式,我们认为,近几年,构建“厂商命运共同体”一直是公司渠道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目前来看,行情价和出厂价存在小幅倒挂,优化渠道盈利将进一步稳固和提振经销商信心,同时,也明确了公司实现第八代五粮液价值回归的决心。
4)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将分别实现净利润305.8亿、350.3亿和400.5亿,分别同比增14.6%、14.5%和14.3%,EPS分别为7.88元、9.02元和10.32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7倍、15倍、13倍,当前估值具有安全边际,且集团拟以4-8亿增持公司股票,进一步彰显KAIYUN(com)开云长期发展信心,重申“买进”。
此外,12月19日,公司公告宣布拟以受让格力钛新能源24.54%股份,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事件,本周,我们精选了中国银河、国联证券两家机构的分析师所出具的研报;
1) 空调景气改善,公司营收将创历史新高:2023年高温天气带动空调内销改善, 公司产品量价齐升,营业收入将超过2019年达到历史新高。根据产业在线个月公司累计出货量同比增加1.5%,其中内销同比增长4%,出口同比下降4.8%,增速表现略弱于行业,内外销市占率小幅下滑2.2pct和1.8pct。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3%,根据业绩预告测算Q4营收同比增长17.65%-29.61%,收入增长好于销量,预计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优化以及新能源业务转型后收入多元化水平提升。
2) 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净利率改善: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70-293亿元,同比增长10.17%-19.56%,对应归母净利率为12.85%-14.29%,以预告中值测算净利率为13.56%,改善态势延续,并创下2017年以来新高,主要受益于成本压力的缓解和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
3) 坚定布局新能源,拟增持格力钛:12月19日,公司公告宣布拟以受让格力钛新能源 24.54%股份,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格力钛23H1营收/净利润分别14.4 亿/-1.71 亿,同比改善显著。近年来公司持续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工业装备等领域,上半年绿色能源/智能装备收入贡献度分别为2.94%/0.25%,收入多元化水平提升。
4)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空调行业领导者,产品技术和渠道优势持续显现,空调主业发展稳健,多元化布局推进,为业绩增长提供动力。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71/290/304 亿元,EPS分别为4.81/5.15/5.39 元每股,对应 PE 分别为 6.5/6.1/5.8 倍,维持“推荐”评级。
1) 收入业绩历史新高,2023年经营超预期。2023 年公司总收入将超过 2019 年,业绩将超过 2018 年,双双创历史新高,好于预期。产业在线 月家空内外销出货分别同比+14%及+6%,格力分别同比+4%及-5%,综合价格、盾安并表增量及基数等来看,公司全年收入表现基本与第三方监测匹配。下半年产业景气有所回落,市场预期不高,而从公司披露的全年业绩推算, 2023Q4 总收入同比达到了+18%~+30%。不过,预计收入高增并没有过多依赖渠道,格力 2022Q4 总收入同比-17%,基数偏低,且今年三季度末合同负债依旧偏高,确认节奏有影响。展望 2024 年,份额触底回升和渠道利润回表或成为公司重要看点。
2) 回归经营本质,高股息铸就安全边际。业绩预告前日,公司披露了关于格力钛的投资事项,股价波动较大。从2016年开始,公司经历了诸多冲击,先后有银隆收购、分红波动、价格战、高瓴混改以及渠道改革,但 2023 年公司收入/业绩双双历史新高,前 11 个月内销出货份额仍位居行业第一,足见公司经营底蕴。对于格力,我们认为诸多市场担忧已在估值上得到充分甚至是过度的体现。空调是长期稳健增长的行业,格力是最专业的空调龙头之一,只要这两点没变,公司稳健增长的确定性依旧较高。 且按照每股≥2 元或≥50%分红下限计算,当前股价对应的股息率也高达 6.5%,对于稳健增长的龙头而言,股息率吸引力已足够。
3)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055 及 2195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0 及 310 亿,对应当前股价 PE 分别为 6.2 倍及 5.6 倍。我们给予公司 2024 年 8.0 倍 PE, 对应目标价 44.06 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公司属于文化传媒行业。12月20日,公司公告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
针对以上事件,本周,我们精选了国信证券、东吴证券两家机构的分析师所出具的研报。
1) 方案内容:本次激励计划共计授予限制性股票452.65万股,占总股本2.30%,股票来源为公司定向增发普通股。① 激励对象: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不超过95人,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公司(含子公司)其他核心员工。其中实控人高勇/李跃章分别获授30万/6万股;此外激励对象还包括外籍激励对象(预计系英国子公司员工为主),其获授股份数占授予总量31.52%。② 考核目标:以2023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为考核基数,若2024-2026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增增速不低于30.00%/24.62%/25.31%,公司层面可归属比例为100%;若2024-2026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增增速不低于24.00%/20.97%/21.33%,则公司层面可归属比例为80%。③ 授予价格:首次及预留授予价格为15.66元/股,较昨日收盘价27.95元折价43.97%。④ 成本摊销:本次激励总成本为4711.48万元,其中2024-2027年分期摊销成本分别为2693/1372/569/77万元。
2) 人服行业:企业招聘意愿复苏节奏偏温和,人服公司经营表现分化。久谦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同道猎聘/BOSS直聘职位数分别约211/263/312/1151万,同比-29%/-9%/-1%/-5%,在线招聘平台是企业招聘意愿的晴雨表,月度数据显示目前B端招聘意愿较之去年同期仍有差距。从2023年三季度人服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看,科锐国际、同道猎聘2家以高端招聘业务为主的公司,三季度利润层面仍面临一定压力,而外服控股/BOSS依靠岗位外包以及蓝领招聘的支撑,经营仍逆势保持增长好于同业。
3) 投资建议:综合考虑企业招聘意愿现状以及员工激励带来的摊销费用,更新公司盈利预测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07/2.76/3.51亿元(维持2023年预测、下调2024-2025年预测,原预测为3.33/4.13亿元),对应PE估值为26.6/19.9/15.7x。虽顺周期猎头业务仍需静待下游需求复苏,但三季度以来灵活用工在管人数环比回升释放积极信号,且逆风环境下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修炼内功,民企的经营主观能动性与灵活度仍在,本次激励进一步绑定英国子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公司国际化战略持续夯实巩固,未来有望贡献新增长看点,我们维持公司中线“增持”评级,静待公司经营的触底反弹。
1) 公司披露 2023 年股权激励计划: 公司于 2023 年 12 月 20 日晚披露 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激励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 452.65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2.3%,首次授予 407.26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2.07%,本次激励对象不超过95人,包括海外公司的核心员工,授予价格为15.66元每股。 本次激励预计总成本 4711.5 万元,其中2024-2027 年分别分摊2693 万元/1372 万元/569 万元/77 万元。
3) 灵活用工渗透率仍在提升,股权激励落地经营潜力有望逐步释放:公司所在的灵活用工赛道,渗透率仍在提升的过程中,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刚性,公司逐月人头数净增稳定,随着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落地,标志着公司内部经营理顺,未来随着招聘需求的不断恢复,经营潜力有望逐步释放。
4)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科锐国际在灵活用工领域有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灵活, 股权激励终落地有重要的标杆意义, 我们维持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2/2.96/3.75 亿元,最新股价对应 2023-2025 年 PE 分别为 26/19/1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针对以上事件,本周,我们精选了信达证券、国联证券两家机构的分析师所出具的研报。
12月22日A股收盘价:20.73元,股价本周累计上涨2.73%;港股收盘价:21.30港元,股价本周累计上涨1.67%。
1) 快速切入高景气的商用制冷赛道,创造公司新增长点。 根据公司公告,欧洲、亚太及北美商用制冷市场中冷库市场 23 年规模约为 110 亿美元,预计 23 年至 28 年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3%;食品零售市场 23 年规模约为 150 亿美元,以商超展示柜为主,市场较为平稳。
我们认为海尔收购开利后,开利品牌或可以利用海尔的品牌、渠道、资金资信等优势,加速拓展开利商用制冷业务在亚太等新兴市场开拓,同时海尔也可以借助开利,将业务从“家庭制冷”拓展至零售制冷、冷库制冷等商用制冷领域, 有望创造公司新的增长点。
开利商用制冷业务标的 22 年营业收入 12.28 亿美元,净利润约为 5810万美元。此前开利与海尔设立的合资公司 22 年税前利润率为 7.1%。
2) 加快CO₂冷媒技术相关布局。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碳氟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开利拥有基于天然冷媒的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符合冷媒转换的大趋势。我们认为海尔可以利用开利在二氧化碳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快自身空调、热泵等产品中环保冷媒的应用。
3) 市场、供应链、技术协同发展,提升竞争力。 海尔在欧洲拥有较为完善家电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可以为开利后续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服务协同帮助。同时,开利作为欧洲商用制冷的头部企业之一,在欧洲具有扎实的客户基础、优秀的销售和技术团队,也有望为海尔在欧洲的业务发展赋能,提高海尔在欧洲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公司也有望抓住中国和亚太市场商用制冷行业的发展机遇,实现潜在增长。
4)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持续看好高景气的工商业制冷板块, 冰山冷热公司收购松下制冷业务、 海尔智家收购开利商用制冷业务等事件,正复制历史上家用制冷领域加速国产化的进程。尤其在“双碳”背景下,高壁垒的 CO等新冷媒技术加速应用, 我们预计国产替代+头部集中的趋势将持续进行。
1) 收购定价相对合理,标的资产为全球商用制冷龙头。收购对价对应目标业务22年PE约11倍,目前海外“HVAC&R(暖通空调及制冷)”综合龙头的PE估值多在15~30倍之间,国内冷链龙头企业估值在15倍以上,一致预期下海尔智家2023年市盈率略超11倍,横向比较来看,即便考虑海尔本身持有的海尔开利少数股权,此次收购定价也相对合理。标的主营食品零售行业使用的制冷柜/机组和冷库制冷机组,欧洲份额第一,亚太第二,具备完善且领先的商用制冷解决方案,拥有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技术积累深厚,旗下约4,000名员工,研发人员约200人,技术工程师2300余名,在CO2制冷领域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以及商业应用案例。
2) 短期财务影响有限,中长期整合协同发展空间大。标的资产2022年收入和利润占海尔的比重分别为3.6%和2.8%,短期财务影响有限。中期整合协同空间较大,交易双方2001年就成立了合资公司海尔开利,海尔持股49%,合作基础坚实;同时,在产能布局、市场拓展及政策利用方面存在较大优化空间的情况下,2022年海尔开利税前利润率已达7.1%,获取完全自主权后,标的资产有望复刻GEA的成功。长期来看,商用制冷和冷库全球市场规模均超百亿美元,成长性较好,海尔的管理和供应链效率有望助力标的资产份额稳步提升,反过来开利商业制冷在CO2制冷技术上的积累以及在欧洲区域的渠道资源,也对海尔相关业务有所拉动。
3) Carrier战略调整,聚焦HVAC业务加速资产剥离。Carrier于2020年独立上市,2022年收入204亿美元,有HVAC(70%)、Refrigeration(15%)及Fire&Security三块业务,经营向HVAC聚焦,拟剥离余下业务,近年来陆续收购了广东志高、东芝开利少数股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120亿欧元收购Viessmann项目。海尔此次拟购买的标的资产约占开利Refrigeration业务的30%,其余为“Transport”制冷业务。
4)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暂不考虑收购落地,我们预计公司2023及2024年归母净利润KAIYUN(com)开云分别为167及190亿元。海尔是板块内全球化高端化最成功的公司,盈利提升潜力较大,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13倍PE,目标价26.17元,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属于贵金属行业。12月18日,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通知,12月4日至12月18日期间,山东黄金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0.3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2%;
此外,12月20日,公司发布公告表明近日子公司内蒙古玉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到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局出具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矿区1118高地锌多金属矿补充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复函》,资源储量备案顺利完成。
2) 玉龙矿业资源储量增厚,产能具备增长潜力。玉龙矿业为国内最大的银矿之一,位于大兴安岭重点成矿带,根据公告其旗下的花敖包特矿区1118高地锌多金属矿最新备案矿石资源量3651.8万吨,其中银金属量3026吨,平均品位82.86g/t;铅金属量23.23万吨、锌金属量60.83万吨、铜金属量12.09万吨、锡金属量2.74万吨,与2020年12月的备案资源量相比,新增矿石资源量1572.8万吨,其中新增银金属量1328.55吨,铅金属量10.62万吨,锌金属量22.5万吨,铜金属量5.73万吨,锡金属量0.92万吨。玉龙矿业2021年对1400t/d选矿系统整体进行了技术改造,现已扩至3000吨/日选矿产能,叠加原有2000吨产能,公司拥有约5000吨/日选矿产能,1118矿区补充勘探的备案完成标志着外围探矿增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续办理探转采后可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潜力。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通过勘探投入不断增加资源储量,且大股东持续增持坚定发展信心,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目标指引,未来七年有望步入黄金产量、储量的快速成长期,业绩也有望充分受益于金价上行,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3/19.74/23.48亿元,维持“推荐”评级。